全椒縣實驗小學建于1905年,是一所底蘊深厚的百年老校。多年來,學校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,以“品正博學”為核心價值,秉承“為了孩子更長遠的未來”的辦學理念,構建“示范+特色”學校、培育“全面+特長”人才模式,打造充滿書香味、人文味、生活味的“三味”校園,培養“學會生活、學會求知、學會感恩、學會創造”的時代新人,努力實現“德智體美勞”五育并舉,融合發展。
一份耕耘,一份收獲。學校先后被授予“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”“全國‘雙合格’優秀家長學校”“全國少先大隊紅旗大隊”“全國青少年手球傳統學校”“全國校園冰雪運動特色學校”“全國首批健康學校建設單位”“安徽省教育系統先進集體”“第二屆安徽省文明校園”“滁州市先進集體”等榮譽稱號。
學校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為抓手,開發了《心靈的河流》《儒林風情》《生命教育》《禮儀》《“玩”美手工畫》等德育校本教材,將思想道德教育有機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學的各環節。以“實小·十小”(紅領巾小喇叭、小雷鋒、小創客、小書蟲、小演員、小主人、小先鋒、小使者、小健將、小達人)特色德育品牌為載體,涵養每一個孩子的德育底蘊。
學校持續開展“三分鐘黨史微講堂”“我給隊員講黨史”“黨史小小講解員”等活動,賡續紅色血脈,傳承紅色基因。相繼開展的“奮進新征程 做好接班人”講故事比賽、“童心探科學,共筑科技夢”科技實踐游園、“紅領巾愛祖國 爭做新時代好隊員”入隊儀式及五年級更換大領巾儀式、“勞動勤于手 實踐正品行”勞動實踐周等活動,厚植隊員們的愛國情懷,為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積蓄成長和飛翔的力量。
學高為師,德高為范。學校重視并強化師德師風建設,組織全體教師多形式學習《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》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》《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》《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》等,讓全體教師學法、尊法、守法、用法,爭做新時代“四有”好老師,爭當學生全面發展的“四個引路人”。
學校堅持“以校為本”“以課代研”“以研代訓”方式,扎實提高全體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。遴選素質優良的教師擔任班主任,加大對他們的培訓、交流和考核力度,提升班級管理的水平。現有江淮英才基礎教育優秀校長1人,高級教師9人,滁州市學科帶頭人2人,市、縣級骨干教師35人,成立了第六批“青藍工程”“學科帶頭人工作室”和“骨干教師工作室”,形成了高效的網絡教研格局。
學校以陶行知“千教萬教教人求真,千學萬學學做真人”為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。秉承“德育為先、學生為本、習慣為翼、創新為魂”的學生發展理念,踐行“學會生活、學會求知、學會感恩、學會創造”育人目標,以“好好學習,天天向上”為校訓,校風、教風、學風朗朗上口,潤物無聲。
學校校徽由雙手、幼苗和漢字版學校全稱組成,寓意讓每一個孩子在老師的辛勤哺育下健康、茁壯成長。
學校校歌是集體創作的《我們的未來從這里啟航》。校園的廊道、墻壁、展廳等處,多維度呈現學生成長的精彩瞬間。每年都舉辦校園科技節、文化藝術節、師生讀書節、小手球聯賽、春季運動會、師生迎新趣味運動會等活動,不斷豐富孩子們的校園文化生活,讓校園充滿活力,讓教師享受幸福。
學校充分利用“我們的節日——清明、中秋、端午、春節”等傳統節日,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實踐活動,讓學生在品味傳統習俗的同時,用文化浸潤心田;“聽紅色故事”、“唱紅色歌曲”、“觀紅色電影”、“我和國旗合個影”、“網上祭英烈”、“參觀紅色教育基地”等主題教育活動,傳承紅色基因,爭做紅色傳人;結合學校課程設置和勞動資源,將勞動教育體現到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,培養他們尊重、熱愛勞動,具有積極的勞動態度和良好的勞動習慣,掌握基本的勞動技能,并在主動參與的家務勞動、生產勞動、公益活動和社會實踐中,改進和創新勞動方式,提高勞動效率,形成并樹立誠實、合法勞動才能創造美好生活的自覺意識。
學校堅持以人為本,尊重每一名學生的人格,遵循學生的心理成長和發展規律,全方位為學生提供心理紓困服務,切實幫助每一位學生實現了解自我、悅納自我、調控自我、實現自我、超越自我的目標,讓他們在成長中學會做人、做事、認知、共處、感恩、接納和創造。
學校共有六幢教學樓,各功能室正常開放、使用。學校少先隊成立大隊委,組織大隊干部對各班一日常規進行量化打分,定期通報,按月頒發“文明班級”證書,期末進行總評、表彰。
通過校園公眾號和視頻號、電子屏、黑板報、宣傳欄、國旗下演講、班會等宣傳載體,常態加強對學生理想信念、“三愛三節”、文明禮儀、遵規守紀、安全素養等方面的教育和宣傳,培養學生的健康消費理念和環保、節約意識,樹立文明有禮的行為習慣。
春有花,夏有蔭,秋有果,冬有韻。全體師生在干凈整潔、舒適溫馨的環境中勤奮學習,快樂生活,孕育了一道獨特的校園風景線。
校內設有文明宣傳欄、紅領巾廣播站,通過微信公眾號和視頻號,適時發布有關教育教學教研、特色德育活動、安全提示、家庭教育等內容。目前學校紙質圖書60966本,電子圖書5.1萬冊,各班輪流借閱,圖書使用效率高。
學校積極拓寬教育渠道,開闊學生眼界,不定期組織學生赴吳敬梓紀念館、應急救援大隊、襄河鎮敬老院、南屏山王楓烈士墓、全柴和輝隆集團等教育基地,開展社會實踐活動,讓孩子們在活動中鍛煉,在實踐中提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