圓通大橋,這座連接盤龍江兩岸的雄偉橋梁,早已成為昆明的地標性建筑,銘刻在一代又一代昆明人的記憶深處。33年間,它見證了春城的繁華變遷,也承載著無數市民的日常點滴。如今,這座連接著主城多個片區的交通“命脈”,正迎來一次意義非凡的“重生”——斜拉索更換工程。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修繕,更是一座連接城市記憶與未來的橋梁。
為了更全面地呈現這次換索工程的重要性和技術細節,開屏新聞記者直擊封閉首日現場,并進行現場直播。在開屏直播間邀請到了參與1991年圓通大橋建設設計的專家張焱,以及2024年圓通大橋換索工程咨詢專家趙曉燕。兩位專家跨越33年的對話,他們和圓通大橋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?
兩位專家跨越33年的對話,回顧了橋梁設計理念的變遷,探討了新材料、新技術的應用,更展望了未來城市發展的方向。直播互動環節中,專家們耐心解答了觀眾的提問,展現了社會各界對圓通大橋的關注與期待。
匠心傳承:建橋往事
1990年,28歲的張焱,接到建橋任務,他的肩上像是扛著一座橋。當時的昆明,還沒人見過這種斜拉橋,更別說建了。這任務,像一張白紙,讓張焱興奮又忐忑。
“走出去!去學!”張焱沒猶豫。正當青年的他和團隊擠上綠皮火車,一路哐當哐當,奔向上海、長沙。車廂里擁擠悶熱,方便面味兒彌漫,但他們的心里卻熱火朝天,車窗外的風景不斷變換,而車內則充滿了對未來無限憧憬的熱烈討論。盡管行程漫長且條件艱苦,但這些都沒有阻擋住他們求知若渴的腳步。
無論是上海市恒豐北路橋的精妙設計,還是長沙湘江北橋的獨特魅力,都讓他們感到震撼不已。張焱和團隊成員就像個好奇的孩子,這邊摸摸,那邊看看,恨不得把每個細節都刻進腦子里。他們不放過任何一個學習的機會,從橋的設計理念到施工技術,甚至是最細微的材料選擇,都力求做到心中有數。
然而,回到昆明后,他們面臨的難題卻接踵而至。沒有經驗?那就從零開始,一步步摸索。地貌不同?那就想盡一切辦法,克服一切困難。
建橋的地方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,這片土地表面看似平靜而平坦,實則暗藏玄機。張焱深知,這不僅僅是在平地上堆砌磚石那么簡單。為了精確掌握每一個孔洞的地質情況,設計師和施工兄弟們不得不攜手并肩,深入狹窄而幽深的孔底進行實地勘探。
每一次下孔,都是一次對體力與意志的考驗。孔底的世界陰暗潮濕,空氣稀薄,而最讓張焱難以忘懷的是,每當他們從孔底爬出,渾身上下都沾滿了紅泥巴。
盡管條件艱苦,但張焱和團隊從未有過退縮的念頭,就像一群不知疲倦的工匠,把汗水和心血都澆筑在了圓通大橋上。他們要建的,不僅是一座橋,更是昆明的驕傲。
在無數個日夜的努力下,圓通大橋逐漸從圖紙上的線條變成了現實中的壯觀景象。1991年1月1日,大橋建成通車的那天,昆明沸騰了。圓通大橋,像一條飛虹,橫跨盤龍江,不僅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的交通狀況,還成為了昆明的一張亮麗名片。作為昆明首座獨塔單索面斜拉橋,它象征著城市建設的巨大進步和技術突破,也開啟了云南橋梁建設的新篇章。
資料圖 開屏新聞記者 張勇 江洋 攝
直到現在,圓通大橋依然是昆明唯一的獨塔單索面斜拉橋,就像張焱和一代建橋人青春里的一座豐碑,記錄著那段充滿挑戰和榮耀的歲月。
昆明圓通大橋為何需要封閉換索?
33載春秋冬夏,圓通大橋見證了無數人的故事,承載著一代又一代昆明人的記憶。圓通大橋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和日益增長的交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