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北京生活著許多外國人,他們來自不同國家,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經歷,帶著各自的視角和情感,融入北京這座古老而又現代的城市之中。在這里,他們不僅是中國快速發(fā)展的見證者,還成為記錄者。有些人或手持鏡頭、或化身鏡頭中人,用短視頻這一現代媒介,呈現了高效、科技感、日新月異的北京新貌。
11月25日,2024“我與北京 iBeijing”短視頻大賽頒獎儀式在北京汽車博物館舉行,來自20余國在京外籍人士與各組織單位近百人參加活動。大賽由北京市人民對外友好協(xié)會、北京國際和平文化基金會共同主辦。
現場展示了部分獲獎作品,鏡頭下,高樓大廈拔地而起,古老的建筑煥發(fā)新的生機。其中德國人米福的作品《高效北京》講述了“北京速度”背后的原因。
1987年來華,米福在不同城市、不同企業(yè)工作過,而從2000年開始,他便一直留在北京工作。退休前,他在中國歐盟商會擔任醫(yī)療器械部高級商務經理。北京政府辦事高效給米福留下深刻印象,“北京市發(fā)改委、市貿促會經常主動聯(lián)系商會,了解我們的會員企業(yè)在北京遇到什么困難,還會給予企業(yè)一些優(yōu)惠條件。”
同時,米福還稱贊北京數字化程度高為企業(yè)節(jié)約了跑腿兒的時間。“網上就可以申請辦理各種許可證,且99%的申請都會在約定時間內被批準。審批從以前的幾個月到如今的幾個星期,北京的速度越來越快。”
生活方面,米福可以熟練操作各種軟件,例如通過微信幾秒鐘就可以購買水電天然氣等,高效提升了生活幸福感。退休后,米福決定在北京養(yǎng)老,他覺得北京的環(huán)保做得越來越好,他喜歡到城區(qū)公園散步,也喜歡到郊區(qū)山上徒步,家里有暖氣,鄰里有照顧,未來的醫(yī)療也會越來越好。
現在,米福正在翻譯《北京中軸 百年影像》這本書,他認為北京是現代生活和古老文化的完美融合,也想讓更多外國人了解中國、了解北京。
除了米福,英國人司徒建國也用鏡頭記錄了一個“新北京”的故事。在《全世界最大圖書館》這個視頻里,他走進北京城市圖書館,帶領觀眾領略圖書館的海量藏書及數字化的閱讀體驗。在北京生活了17年,司徒建國坦言,這幾年北京變化非常大,城市地標越來越多,地鐵線路越織越密,生活越來越方便,物流越來越發(fā)達……“但我覺得,最重要的變化是城市環(huán)境越來越好,所以北京的變化不僅關于經濟,而是全方面的。這也是為什么我選擇一直在北京生活。”
科技感也是外國人對北京最深的感受之一,跟隨“韓國小姐姐”金恩智的鏡頭,我們來到了北京市的兩家科創(chuàng)企業(yè),進行沉浸式黑科技體驗。其中一家企業(yè)展示了高科技在中國軌道交通系統(tǒng)中的應用,模擬了未來的智能列車運行;另一家則是華為5G實驗室,金恩智頭戴AR計算機,體驗了與日常息息相關的最先進的5G技術,例如膠囊胃鏡、5G+區(qū)塊鏈……讓觀眾充分感受了中國科技的發(fā)展速度。
“我們都非常清楚,中國的技術越來越發(fā)展,AI在各行各業(yè)已經應用得非常廣泛,這吸引我深度了解高科技在這些行業(yè)的應用現狀,以及未來的發(fā)展情況。”金恩智操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,與她交談完全不覺是外國人。目前在中國外文局從事中韓雙語主持人的她,希望向韓國民眾介紹更多中國發(fā)展成就。
好的作品不勝枚舉,每個人的故事都充滿了情感與溫度。通過這些“老外”的鏡頭,中國不再是一個遙遠而陌生的東方國度,而是一個充滿活力、充滿希望的地方,更展示了北京的美麗與繁榮,傳遞了中國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