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費巴士在這周收到了推送,說宜家開啟了新一輪限時特惠,哐哐降價。為了先人一步,我們立刻沖到了商場,萬萬沒想到卻碰上了十幾年來逛過的人最少的宜家。
現場促銷信息確實很濃,到處都是打折的黃色價簽,還能看到“優選好物低于10元/20元/30元”的標語,讓人懷疑這到底是小清新的宜家,還是清倉大甩賣的折扣商店。
但大降價換來的不是山姆會員店一樣人山人海的熱鬧場景,客流反而少得出奇——
過去要端著盤子等排隊和結賬的餐廳,現在暢通無阻。過去得先占座再去選餐的餐桌,現在空位多的是。隨意走進一間樣板間,你不會再被床上躺著的客人嚇到,就連一排排的沙發上也是空空如也,不再左一個右一個到處坐得是人。
盡管我們到達宜家的這天是工作日,客流量肯定不及周末。但鼎盛時期的宜家,工作日照樣不愁客流。在小紅書上,我們也找到了不少驚訝宜家客流變少的帖子。
財報數據更是一錘定音。
截至今年八月底的2024財年,宜家母公司Ingka Group的營收同比下滑了5.5%到418.64億歐元,5個財年來首次出現收入下滑。而24財年宜家的凈利潤更是同比下滑了46.5%到8.06億元,甚至比它受到疫情重創的20財年賺得還少。
中國市場的情況就更不樂觀了。
根據公開資料,宜家中國在24財年的營收占到了Ingka Group全球銷售額的3.5%,去年同期為3.6%,折算下來,23財年宜家中國的營收為15.8億歐元,24財年下滑到了14.6億歐元——這還是在宜家中國24財年新開了4家門店,一共有39家門店的情況下。
更夸張的是,宜家中國2019財年的銷售額還是157.7億人民幣,中國市場業績跳水已經是不爭的事實。
曾經租房打工人/年輕人/小資中產必逛的宜家,怎么就喊破嗓子做低價,也喚不回消費者了?
下猛藥的低價,也是尷尬的低價
宜家在中國的低價策略從2023年就已經開始了。
去年九月,宜家中國開始對300余款產品降價,2024年初,它又宣布擴大降價范圍,涵蓋從幾元至數百元不等商品。整個24財年,宜家中國一共投入了超4億元,截至今年8月底,它低價策略覆蓋了超過500款產品,占全部品類的50%,插座、收納等低價產品的銷量比去年同期增長了70%以上。
如今的宜家商場,的確多出了不少比名創優品還便宜的東西。比如9.99元一個的插座、6.99元的山毛櫸鍋鏟、9.99元一根的數據線和從199元降價到149元的人體工學枕頭。
一些樣板間的建議裝修方案也便宜到讓人不禁駐足,比如低于6750元的一整套完整廚房家具,或者用539元就能搭配出來的門廳。
但我們同時也發現,大量的超低價商品還是出現在水壺、鏟子、杯子這樣的小物件上,對于大型家具和經典款產品,它還是給人一種感覺不到便宜在哪兒的尷尬。
比如一款“蘭德克納”黑色三人沙發,會員價是5399元,但多位近期剛剛做完裝修的消費者告訴我們,同樣的品質,他們可以在家具城或者新晉國產家居品牌中找到便宜30%甚至更多的產品。而另一款1.5米的“馬爾姆”床架,材質以刨花板和纖維板為主,售價1299元,也有消費者提醒,同樣1000多元,可以在源氏木語、林氏家居等品牌買到實木床架。
至于一些宜家的暢銷小家具,比如三層手推車、鐵藝置物架和四腳小圓凳等,真想找低價的消費者,總會從電商平臺上找到價格更低的同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