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肉降太猛,養牛的受不了了。
1月7號,《經濟日報》發了一篇文章,闡述商務部為何要對進口牛肉展開調查。
其中提到,保障措施調查,和反傾銷、反補貼的不同之處在于:針對的是來自全部國家的進口,而不是特定國家。
想起那句臺詞:不要誤會,我不是針對你,我說的是在座的各位。。。
從加入WTO至今這么多年,保障措施調查只有兩起:進口鋼鐵和進口食糖。
極其罕見的調查背后,一定是國內產業遭遇了嚴重的沖擊。
牛肉降的有多猛?養殖戶現狀如何?牛肉降價如何影響餐飲業態?未來趨勢會怎樣?今天咱們就來隨便聊聊。
這次中國畜牧業協會會同9個主產區協會提交的申請說:中國牛肉進口量在2019年至2023年期間增長了65%,2024年上半年進口數量達到了2019年上半年的兩倍以上,在進口產品沖擊下,國內產業遭受嚴重損害。
進口牛肉連續18個月單月進口量超過20萬噸,牛肉價格創5年新低,活牛價格創10年新低。
11月份出欄一頭肉牛平均虧損1600元以上,連續8個月虧損超過1000元,65%以上的養殖場戶處于虧損狀態。
養殖場戶大部分都是貸款養牛的,養一頭虧一頭,貸款還不上就崩了。
更嚴重的影響是,當犢牛價格抵不上母牛的飼喂成本,母牛就被大量低價出售屠宰,養牛周期是很長的,一旦出現大規模棄養、殺牛,整個產業根基都會動搖。
事實上,把鍋全扣給進口牛肉也不對。
這跟乳制品不景氣也有關系,農業農村部的監測,10個 省份生鮮乳平均價格只有3.12元/公斤,比2021年最高價降了29%。
奶價降了,養殖場入不敷出,奶牛就會被淘汰,第一財經的調查,河北淘汰奶牛已經降到了1公斤12塊錢,牛肉不降價才怪。
牛肉降價,對養殖戶是煎熬,對餐飲行業是商機。
你會發現,過去一年,低價牛排的賽道,擠的人是越來越多了。
最典型是遍地開花的地攤牛排,只要你所在城市有步行街美食廣場,必有年齡不大的老板推個餐車烈火烹油,西蘭花意面煎蛋配齊,只要19.9。
小紅書上街頭牛排的筆記得有幾萬篇,微博上老看見什么“00后辭職創業賣牛排日入2K”之類的熱搜。
還有其他和牛肉有關的生意。
比如我愛喝的牛肉湯,哪怕尿酸五六百,還是耐不住食欲,隔三差五在痛風邊緣瘋狂試探,小區門口的空鋪,也被賣牛肉湯的租了。
還有外賣上越來越多的美式牛堡,個頭比肯德基漢堡王大多了,三層牛肉餅+雙份芝士,就是這做外賣的地址不敢細看,搞不好是哪個都市村莊民房里鼓搗出來的。
再比如,前首富之子又多了一個創業項目,王思聰準備用“做奢侈品”的思路做牛排快餐,要把牛排+意面+例湯套餐打到20元的低價,2025一季度要開100家店,直營店比例不低于30%。
奢侈品,牛排,20元,這仨詞組合到一塊,咋感覺不太搭呢?
不怕二代花天酒地,就怕他證明自己。
大家也紛紛送去祝福:王公子這么努力,生意興隆,早日年入十萬。
你們這些網友,罵的也太臟了。
牛肉的鄙視鏈,按理應該是:未加工的原切>腌制的整切>邊角料的合成,再往下那就是注水注膠,鴨肉大變身了。
20塊牛排套餐,那牛肉得是啥成色啊?能賺錢嗎?
我跟做餐飲的朋友聊,他說擱以前那是純扯淡,今年牛肉跌的太猛,還真有可能。
南美進口的牛肉,150g成本按7塊算,意面煎蛋才值多少錢?小攤小店也不雇人,再搞點25.9,29.9的升級套餐,毛利不算低。
再說,糾結原切整切的客戶,也不會跑地攤吃牛排啊。
除非是照著血水啃的重度牛排愛好者,80%的人都吃不出區別。
進口牛肉能便宜到什么地步?
巴西是我國牛肉進口的第一大來源,占比高達44%。
6月份,巴西出口到中國的到岸價格,只有32.82元/公斤,價格不到國內牛肉的一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