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兩天網上沖浪時,博主@耘兮小院 的一個視頻讓我印象深刻。
在一個晨光熹微的上午,一位農民爺爺在鄉野的荷花池邊玩得正歡:
他一會兒拿起一朵已經綻放的荷花,調皮地說“這是觀音菩薩的蓮花寶座”;
一會兒又搖晃著碩大的荷葉,玩弄在上面滾來滾去的露珠;
等太陽升起后,又指著荷葉,說像是一把倒放的大傘插在池水中央。
還順勢以“遮陽”為借口,將荷葉摘下,扣在了頭上。
在碧綠豐滿的荷葉之下,是一張黢黑精瘦的農民面龐和一個純真的孩子笑容。
那一幕看起來有些古怪,卻又有種返璞歸真的動人。
不止如此。
很多在我們看來無關緊要,甚至很難注意到的小事,但爺爺都能說得頭頭是道:
清晨的荷花池就像一幅水墨畫,含苞待放的花瓣上,掛滿了亮晶晶的水珠;
荷花飽滿的花蕊像是一串珍珠項鏈;
每片荷葉上都有21條大動脈,是它生命力的象征。
“古人都愛荷花出淤泥而不染,但我們農民卻愛它一身是寶。”
意猶未盡地看完視頻后,我忍不住想:
這位“老頑童”爺爺是誰?
為何在我們眼中平凡無奇的自然一隅,在他眼中卻閃閃發光?
出于好奇,我查找了更多和爺爺有關的資料,才發現:
這是一位來“修地球的義工”。
而他的一生,大概是我能想象到的,一個普通人活得最美好的樣子。
一位老人清貧的一生
卻把生活過成詩
生于20世紀40年代的爺爺,是個土生土長的農民。
20世紀60年代初,因為農村缺少教師,讀過初中的爺爺成為一位數學和美術老師。
本期待著能將這份工作做到老。
誰知,后來糧食緊缺。
為了填飽肚子,接濟家里的妻兒,爺爺放棄了教師工作,選擇參軍。
一年后又因為表現優異,被選中去軍校進修。
要知道在當時,進入軍校算是“鐵飯碗”,是一個光榮且難得的機會。
而生活的殘忍之處恰巧在于:
一個絕佳的機會出現在了錯誤的時間。
那時正值“珍寶島事件”時期,邊境隨時可能開戰。
爺爺一旦去了軍校,很可能會一去不返。
即便留住了一條命,但和妻兒聚少離多也是必然的。
這是一次“家庭、事業只能二選一”的艱難選擇。
最終,爺爺選擇了家庭。
等后來退伍了,爺爺又被鄉鎮企業聘為會計。
本以為這次終于能安穩下來了。
畢竟爺爺的業務能力不錯,再加上當時行業發展欣欣向榮。
可人生就是如此吊詭。
有時即便什么都沒做錯,但只需命運的一個玩笑,生活就會被推翻重來。
爺爺也是如此。
在快40歲那年,因為鄉鎮企業衰落,他再一次失業了。
在兜兜轉轉近30年后,又一次回到了起點——成為農民。
這要換成旁人,大概率得一蹶不振。
但爺爺卻樂呵地接受了命運的安排,還慶幸找回了自己的“天命工作”—— 修地球。
這可不是一句玩笑話。
在那之后的40年里,爺爺的生活堪比“成人童話照進了現實”。
除了完成種莊稼、嫁接果木、兼職護林員等日常工作外。
他花了大把力氣,把自己的家打造成了“世外桃源”:
有山有水有花有田。
年輕時的他曾在院子的角落,種下了3株茶花枝丫,如今已長成了繁茂的大樹,還開出鮮艷的茶花。
別人都想給后代留下錢,唯有爺爺想留下樹。
“茶花樹就像我們的家人,我們會從生到死,但它卻能陪伴世代的子孫。”
在茶花樹的周圍,院子的其他角落里,他還種下了五顏六色的花:
藍的、白的、粉的、紫的、紅的......
每年夏天群花盛放時,抬眼望去猶如仙境。
裝點完花園,屋內自然也不能少。
每次在外面遇到了好看的野花野草,爺爺都會順手帶回插在家里:
長得像棒棒糖的“水蠟燭”、像馬尾巴的“商陸”、明黃柔和的“金合歡”......
爺爺對周邊的一切植物都了如指掌。
不論“原生長相”多不起眼,只要被爺爺撿到就能“妙手回春”,展現出滿級美貌。
他仿佛是個創造力爆棚的生活藝術家,總能將平凡捏成獨特。
像在端午節時,他還用粽子、梔子花、艾草、棕樹葉、折耳根等等串成花環,掛在家門口。
雅致又不落俗套。
也難怪許多網友都感慨:
“沒經過專業學習,卻擁有高級的審美,這必然源自對生活和自然深刻的熱愛。”
的確。
在爺爺的眼里,萬物有靈且美:
掛在樹上的蜘蛛網是大自然的藝術品、月光下的蒲公英像真空氣球,就連每天傍身的家伙扁擔糞桶,他都能看出新花樣:
“肩膀上的扁擔像1,手里的鋤頭像7,身旁的兩個糞桶像0,而桶里糞瓢立起來則像9。”
透過爺爺的視角,世間沒有廢物、沒有丑陋、沒有骯臟。
存在即價值,一切皆美好。
如今的爺爺已經77歲了,依然堅持著“修地球的事業”。
不出意外的話,未來的他也將繼續播撒熱愛。
順著生活漂流
相信一切是最好的安排
曾在《原則》中看到一句話:
時間就像一條河流,載著我們順流而下,遇到現實,需要決策,但我們無法停留,也無法回避,只能以最好的方式應對。
曾經,我對這句話一知半解。
但隨著事與愿違的體悟增多,才漸漸明白了其中的智慧:
人活著,要學會順其自然。
還記摩西奶奶嗎?
那個77歲開始學畫畫、80歲舉辦個人畫展,隨即轟動全球的“風俗畫畫家”。
盡管她在人生的最后20年走向了名利的巔峰。
但在此前的80年里,她都不過是個平凡的家庭主婦:
出生在一個貧窮的農場,年紀輕輕就嫁為人婦,生了10個孩子,每一天都被擦地板、擠牛奶、裝蔬菜罐頭等瑣事塞滿。
就這樣忙碌了一輩子,直到76歲時患上了關節炎,才被迫放下了手里的針線。
為了填補生活的空白,摩西奶奶開始自學畫畫。
她不懂專業技巧,更沒聽說過什么繪畫大師。
只是用70年的時間認真感受和觀察自己的生活,細膩到甚至能捕捉季節、天氣和時間的細微差別。
這些觀察最后都化為靈感,以大膽的色彩和明快的筆法,被騰挪到了紙上。
后來女兒把她的畫帶到鎮上的雜貨鋪里,因緣際會下,被一位藝術收藏家看見帶去了紐約的畫廊。
命運的齒輪就此轉動——摩西奶奶火了。
那時正值美蘇冷戰時期,奶奶畫中的細膩溫馨療愈了很多人生活中的焦慮。
話已至此,或許有人會羨慕奶奶的幸運。
要不是被伯樂看見,她可能一輩子都只是個平凡農婦。
但事實上對奶奶來說,成功只是命運的附加贈品。
真正的幸福,藏在她每一次繪畫時,藏在過往幾十年每一次用心感受生活的當下。
“對我來說繪畫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保持充實。”
你們發現了嗎?
摩西奶奶和前文修地球的爺爺,都屬于同樣的生活藝術家:
他們隨順命運的風向,盡力而為。
風吹到哪里,就努力在哪里花開。
正如那句老話所說:
“得之淡然,失之坦然,順時怡然,逆時安然。”
無關成功、金錢或名利。
用心生活,才是他們幸福的根源。
人生不只有高光
平凡也是一種圓滿
在了解爺爺的故事時,我曾看到一條讓人深思的留言:
和爺爺的生活不同。
從小到大,我身邊環境里的所有東西都要‘有用’。
即便是家門口種的一棵樹,也只能是櫻桃或橘子樹,因為要有‘吃’的作用。
這句話,大概點破了多數人的生活主導思想:
有用。
想起前段時間曾爆火的話題:
“中國人的一生都很關鍵。”
小升初很關鍵、中考很關鍵、高考很關鍵、讀書很關鍵、工作很關鍵、結婚很關鍵、生娃很關鍵、養老很關鍵......
為什么很多人都執著于去做“有用的事”?
因為我們的一生,每一步都不敢踏錯。
生怕一步錯,步步錯。
但當我們“步步驚心”地過了大半生才后知后覺:
無論如何追求圓滿,生活的不如意也十之八九。
同時,可以肯定的是:
人生自視“重要的節點”越多,身體里的結節就越多。
來源:視覺中國
其實回頭看,很多的成功不過是“時勢造英雄”:
在房地產興盛時投資了房產、在互聯網上升期當了程序員、在經濟發展期下海經商......
我們的人生走勢,不全由自己決定。
正如爺爺幾經轉折的一生,也如摩西奶奶陰錯陽差地成名。
所以啊,與其糾結結果,不如學著每一天都好好生活。
記得劉墉曾講過一個故事。
在一個酷熱的夏天,禪院里的花被曬蔫了。
小沙彌見狀急著想澆水,卻被師父大聲喝止。
等到晚上,花已經干癟得變成了“梅干菜”。
小沙彌覺得花肯定是死透了,可師父卻讓他給花澆水。
誰知,澆水后沒多久,花再次變得生機盎然。
小沙彌驚嘆:
“這花也太厲害了,憋在那兒撐著不死。”
可師父卻說:
“花不是撐著不死,只是在好好活著。”
小沙彌不懂二者的差別,師父隨即回應:
一天到晚怕死的人,是撐著不死。
每天都向前看的人,是好好活著。
在這人世一天,就要該好好過一天。
“凡是活著時不專心生活,反而因為怕死天天拜佛燒香,希望死后能成佛的人,絕對成不了佛。”
反觀我們的生活,又何嘗不是呢?
凡是每天瞻前顧后的人,大多既無法改變過去和未來,也沒能過好當下,只是在焦慮中虛度光陰。
生活起起落落本是常態,與其抱怨,不妨在有機會降臨時,乘風而上,在短暫的蟄伏期,韜光養晦。
人生,不是非要從一而終的無憾,也不是非得有讓人艷羨的高光時刻,也可以像爺爺一樣,是無數個片段的合集:
教師、軍人、會計、農民、插花師、藝術家、爺爺、父親、丈夫......
零碎卻生機勃勃。
這何嘗不是另一種圓滿?
在最后,想把爺爺說的一句話送給正在讀文章的每個你:
“世間事,難萬全。別失落,順自然。”
愿我們都能習得順其自然的生活智慧。